在蒙城县坛城镇芮集村一带,农家妇女邹节茹孝老爱亲的事迹广为传诵。多年来,邹节茹每日在一条路上来回奔波。这条路,一端连着芮集村邓岗庄84岁的婆婆,另一端连着本村邹庄96岁的父亲。这条路犹如一条扁担,邹节茹用爱与担当,挑起家庭的重任。
邹节茹给父亲剪指甲。
两家重担一肩挑
在芮集村邹庄,见到邹节茹时,她正在给父亲喂饭。邹节茹看上去非常瘦弱,皮肤黝黑,满是皱纹的脸庞与她53岁的年龄不太相称,穿着简单朴素,浑身上下看不到一件饰物。
“真是对不起,我要去邓岗庄,婆婆还没吃饭呢,请稍等一会儿,我外甥女很快就过来了。”她取来饭盒,盛好饭,匆匆离去。同行的村干部解释,这是她的生活常态。
邹节茹的丈夫常年在外务工,他们有两个孩子,女儿在县城职高读书,儿子刚初中毕业。邹节茹的母亲已离世,父亲邹文顺肢体残疾,且神志不清、耳聋,生活不能自理。
邹家有四个女儿,邹节茹的三姐是一名教师,平时工作很忙,只能用课余时间来照顾父亲。今年清明节前,大姐在从父亲家回去的路上,遭遇车祸,不幸离世。二姐夫身体不好,二姐只身在外打工。排行最小的邹节茹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重任,有时外甥女会来搭把手。
婆婆无法端碗,邹节茹给婆婆喂饭。
每天往返七八趟
邹节茹的婆婆在四年前因患有脑梗,落下了后遗症,虽能行走,却大小便失禁。婆婆共育有四个孩子,邹节茹的丈夫是婆婆的大儿子。小儿子长年在外务工,小儿媳在县城看护四个孩子上学;两个女儿一个要照顾五个孙子,另一个长年在外打工。如此一来,照顾老人的重任便落在了邹节茹肩上。
为了照顾方便,邹节茹搬去与父亲同住。每天早晨,她伺候父亲起床、吃饭后,便骑着电动自行车奔赴邓岗庄,照顾婆婆起床、吃饭,接着清洗床单和衣服。完成这些后,再赶往邹庄做午饭。趁父亲午休的时间,她再去给婆婆送饭。晚上重复相同的程序。晚饭后为婆婆洗澡,而后再回到父亲家。夜里放心不下,她也是来回奔波。
一天之内,邹节茹在两个村庄之间往返好几趟,风雨无阻。几年下来,邓岗庄至邹庄的这条不足一公里的路,不知被她的脚步丈量了多少次。
孝老爱亲不言苦
在邓岗庄,邹节茹的婆婆安坐在门内的藤椅上,面色红润,然而双手却不停地抖动着。院子干净整洁,绳子上晾晒着衣裤、尿垫和被单,卧室简洁明朗。
老人虽行动不便且大小便失禁,但耳聪目明,头脑清晰,有简单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“大娘,您身体还好吧?”“好好好。”老人连续说了三个好,抬起右手指向邹节茹,“多亏了儿媳妇,擦屎刮尿全是她干,我这个身体拖累她了。”老人说着,眼眶泛红。
邻居邓春晓赞道:“邹节茹真是个孝媳孝女,在俺庄、在十里八村,没有人不夸她。”
“因为有她,我才能安心在外务工。家里的担子可不轻,都压在了节茹身上。有这样的媳妇,真是我的福气。”邹节茹的丈夫邓晓感慨地说。邹节茹从不认为自己苦。在她看来,孝敬老人乃是尽自己的本分,兄弟姊妹有难处,不能在意谁付出多、谁付出少,“把老人照顾好,兄弟姊妹和睦相处,比啥都重要”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